联系电话
微信二维码

中德骨科官方微信

关节疼痛,是骨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还是类风湿关节炎?
作者:福州骨科医院  阅读次数:104 更新时间:2023-05-24 09:47:56

骨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很多人对这三种疾病分不清楚,有的人阴天下雨就会关节疼痛,便认为自己有风湿,结果去医院检查发现只是普通的骨关节炎。所以这几种关节炎,我们该如何去分辨呢?

对于我们来说,较简单直观的方法就是从症状上进行区分。

症状不同:

骨关节炎

部位以膝、髋为主。

1. 关节可有持续性隐痛,活动增加时加重,休息后好转。并受天气变化影响,气压降低时加重。

2.晨起或久坐后关节僵硬加重,稍活动后好转。骨关节炎的晨僵时间比较短,一般不会超过半小时。

3. 偶尔可发现关节内有磨擦音。

3.后期关节肿胀变形及运动受限。

风湿性关节炎

好发部位为下肢大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肩关节、腕关节等。

1.疼痛以关节和肌肉对称性游走性酸胀疼痛为特征,伴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通常急性炎症症状持续2~4周消退,一个关节症状消退,另一个关节的症状又可出现,也有几个关节同时发病的。

2.肌肉的不适、周身乏力、食欲缺乏、烦躁等症状。

3.不规则发热。多为轻中度发热,脉搏加快、多汗,与体温不成正比。

4.皮下结节,环形红斑等。儿童多见,成人少见。

5.舞蹈症。仅见于儿童,女孩多见,患儿先有情绪不宁、烦躁、易怒等精神症状,继而出现无目的的快速动作,作皱眉、噘嘴等怪相,肢体可出现伸直和屈曲、内收和外展、旋前和旋后的无节律交替动作。疲劳及兴奋时明显,休息及镇静时减轻,睡眠时消失。

6.引发心脏疾病。由于风湿热活动期以累及关节和心脏为主,因此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常伴有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包炎等。有心悸、气促、心前区疼痛等症状。


福州中德骨科医院


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以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好发部于手、腕、足等小关节。

1.晨僵。超过一小时的僵硬。

2.关节疼痛为对称性、持续性,可有压痛。

3.关节肿胀。

4.关节畸形,如天鹅颈样畸形,尺侧偏斜等。

5.关节活动受限。

6.类风湿结节。

7.类风湿血管炎。

当然除了症状以外,还有很多不同。

病因不同

骨关节炎

1.原发性。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高龄、女性、肥胖、职业性过度使用等因素有关。

2.继发性。畸形、外伤、过度负重等。

风湿性关节炎

与人体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感染途径很重要。目前抗生素应用广泛,此类疾病已不再多见了。

类风湿性关节炎

病因尚未明了,有自身免疫学说,感染因素,遗传因素,体质因素等。

发病人群不同

疾病好发人群

骨关节炎由年龄增长、肥胖、劳损、创伤、关节先天性异常、关节畸形等诸多因素引起,40岁以上高发

风湿性关节炎多为儿童青少年,中老年人较为少见

类风湿性关节炎女性好发,发病率为男性的2~3倍。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高发年龄为40~60岁


福州中德骨科医院



实验室诊断不同

骨关节炎

根据慢性病史、临床表现和X线所见,诊断比较容易。

风湿性关节炎

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加实验室检查和前期链球菌感染的证据诊断。

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因子为阳性,并需结合患者的受累关节数量,部位,症状持续时间进行诊断。

在治疗和预后上也有很大区别

疾病治疗预后

骨关节炎1.减少关节的负重和过度的大幅度活动,肥胖患者应减轻体重

2.理疗及适当的锻炼

3.消炎镇痛药物可减轻或控制症状

4.软骨保护剂如硫酸氨基葡萄糖有一定缓解症状、改善功能的作用

5.晚期病例,在全身情况能耐受手术的条件下,行人工关节置换术骨关节炎不可治愈,主要为控制症状防止进一步关节退化

风湿性关节炎1.抗风湿治疗:水杨酸制剂(首选阿司匹林)、肾上腺皮质激素(伴有心脏炎,且水杨酸制剂效果不佳时,才考虑使用)

2.抗链球菌感染:首选青霉素

3.中医疗法风湿性关节炎不会引起关节的破坏,急性期过后不遗留关节变形

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较为困难,在急性发作期应休息,受累关节制动。药物治疗尚不能针对病因根治。常用药物有:

1.非甾体消炎药:减轻关节及关节周围炎症,缓解疼痛,消除炎症肿胀

2.症状缓解药:如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

3.使用生物制剂及免疫净化疗法,功效有待进一步证实急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多伴有骨与关节的破坏,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有效的治疗,往往致残甚至危及生命。

微信二维码

地址:福州市六一北路171号 版权所有:福州中德骨科医院

急诊电话:0591-86251881 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部分内容及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不做诊疗依据,详情以咨询在线医生为准!

网站备案号:闽ICP备16013431号-1

(闽-榕)医广【2024】第01-25-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