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微信二维码

中德骨科官方微信

颈椎病引起的五大疾病
作者:福州骨科医院  阅读次数:190 更新时间:2023-05-29 16:28:06

      颈椎病可能会造成血压问题,交感神经受到骨质的刺激,血压出现升高降低,导致颈部紧张、疼痛、上肢麻木的情形,颈椎病同时还能带来视力上的影响,植物性神经受到影响会造成视力模糊、双眼视力下降、怕光流泪等,同时还走成了饮食问题,患者吞咽困难,咽部有异物存在,发痒等,影响了患者的饮食,也会造成营养不良的情况,严重的颈椎病会导致瘫痪,影响着大小便,也可能会发生突然的猝倒,对身体影响很大。

福州中德骨科医院

      颈椎病的危害,骨病专家指出,得了颈椎病一定要尽早的治疗,否则会给健康带来大的危害,严重的还会导致并发症的发生,为此加强对颈椎病的重视,这样才能早日是摆脱疾病的痛苦。在颈椎病发病过程当中,根据患者病情程度不同,把颈椎病分为不同的类型,早期颈椎病的治疗效果理想而且愈后效果好,但是如果到了晚期,会导致颈椎病病情加重,同时还会引起颈椎病危害的发生,具体内容下面为您介绍。

      1.颈源性脑血管疾病

      全国每年近100万脑血管病人中,其中26%是因颈椎病而诱发。这是由于椎-基底动脉受压,造成脑供血不足,长期维持这种状态,就会出现头晕、手足麻木、步态不稳,甚至发生脑血栓、脑梗死,有些病人可因此导致偏瘫。如及时治疗颈椎病,就不会恶化为中风偏瘫等严重后果。

      2.颈源性乳房疼痛

      多见于中老年女性颈椎病患者,开始觉一侧乳房或胸大肌疼痛,间断隐疼或阵发性刺痛,向一侧转动头部时较为明显,有时疼痛难以忍受。这种疼痛被误诊为心绞痛或胸膜炎。由于增生骨压迫第6、7颈椎的神经所致。

      3.颈源性眩晕症

      有的人患“高血压”久治不愈,较后检查竟然是颈椎病。颈椎病可引起血压增高或降低,但以血压增高为常见。这类病人常伴有颈部疼痛、发紧、上肢麻木等颈椎病症状。一般按高血压治疗多不见效,而当颈椎病症状被控制后,血压即随之下降。这与颈椎病所致椎基底动脉供血失常和交感神经受刺激发生功能紊乱有关。由于颈椎病和高血压病皆为中老人多见,故两者并存的机会较多。

      4.颈源性视力障碍

      有些颈椎病患者首先表现为视力障碍,如视力下降、间歇性视力模糊、一眼或双眼胀痛、怕光、流波、瞳孔不等,甚至视野缩小、视力脱减等。其特点是眼部症状与颈部姿势改变有明显关系,有些同时伴有颈椎病症状。不少病人感觉到当头颈部长时间处于某种特殊不良姿势时出现视力障碍。这种视力障碍与颈椎病造成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引发的大脑枕叶视觉中枢缺血性病损有关。

      5.颈椎病引起咽喉炎

      许多人(甚至包括很多医生)都认为颈椎病和咽喉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他们一般只知道颈椎病与长期伏案低头屈颈或坐、卧姿势不正导致的椎间关节或椎间盘退变有关,而不会想到与咽喉有什么关系。但是,长期的临床实践发现:90%以上的颈椎病患者,均伴有程度不同的咽喉部炎症。有些职业人群如:演员、教师、接触粉尘或异味化工产品的工人等,咽喉部长期处于紧张和慢性刺激状态,是颈椎病的高发者。另外,吸烟、嗜酒等易感咽喉部炎症的人群,也易患颈椎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咽喉部炎症是颈椎病的重要易患因素,其病程及程度都对颈椎病的发生有着重要影响。颈椎病和咽喉炎是一根藤上的两个苦瓜,两者谁先谁后发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两者可以互为因果,互相影响,使颈椎病和咽喉炎迁延难愈,甚至病情反复,逐渐加重。颈椎病的病机是由于气血失和、风寒内袭、痰瘀互结、郁而化热或兼有风热内袭、痰热内结;咽喉炎也称为“喉痹”,其病机为寒热侵袭、肺胃淤热、阴虚火旺;导致颈部出现僵硬、发板、伸直屈曲受限,甚至颈肩痛或伴有头痛、头晕、眼花、神疲、易倦、手麻等;咽喉部出现包括颈项强痛、咽痒、咽干有痰、咽喉肿痛等不适在内的多种临床表现;中医病症:嗓中有痰,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所以对颈椎病、咽喉炎,应采取颈咽同治的治疗原则: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既重视颈椎病的治疗,也重视咽喉炎的治疗。咽部有脑神经的支配也有脊神经的支配,主要是颈丛神经的分支。咽部的主要神经由第九对脑神经舌咽神经以及迷走神经的分支和C1、C2、C3、C4的节后纤维混合而成。当C1、C2、C3、C4等椎体错位时,会压迫相应节段的神经根,或通过组胺等局部炎性因子间接地刺激神经,导致咽粘膜微循环障碍,使粘膜充血水肿,形成慢性的无菌性炎症。

微信二维码

地址:福州市六一北路171号 版权所有:福州中德骨科医院

急诊电话:0591-86251881 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部分内容及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不做诊疗依据,详情以咨询在线医生为准!

网站备案号:闽ICP备16013431号-1

(闽-榕)医广【2024】第01-25-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