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微信二维码

中德骨科官方微信

痛风了,尿酸高,到底该不该吃药?
作者:福州骨科医院  阅读次数:93 更新时间:2023-05-24 09:27:08

  经常有朋友问「痛风该怎么治、尿酸该怎么降」?

  相信有的人是已经去看过医生的,只是因为医生太忙,没时间详解解释,于是心里有一堆疑惑又无处可问。

  而有的朋友呢,是体检发现尿酸高了,还没认真看过医生,正纠结于要不要吃药的问题。

  还有的朋友,可能是手指、脚趾等关节疼痛,从别人嘴里听来了「痛风」一词,觉得自己很像这病。

  不管哪一种情况,我们都一起来聊聊这些情况该如何更好地去处理。

  关节痛是不是痛风?

  首先,关节痛并不就是痛风。怀疑自己是痛风的朋友,应该去风湿科或者内分泌科,医生会通过病史、血尿酸检查等来判断。

  如果确实是痛风,就得调整生活方式,必要时还要吃降尿酸药物。

  发现尿酸高,要不要吃药?

  首先,不能通过网络决定「是否需要服药」,因为这样的决定需要考虑具体尿酸水平、有没有高血压、有无糖尿病等多种因素。

  建议血尿酸 > 420 μmol/L 的朋友,当面咨询风湿免疫科或内分泌科医生,这样才靠谱、放心。

  而医生通常会遵循下面的原则进行处理。

  1. 尿酸高还发过痛风,得吃药

  如果尿酸高,又发过痛风,吃药降尿酸是必不可少的。

  2. 尿酸高没其他异常,得分情况

  有的朋友,只有尿酸高,但没有发过痛风,也没有痛风石、肾结石、肾功能异常等情况。对于这些人,需要从血尿酸水平和心血管危险因素两方面来考量。

  如果同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并且血尿酸 > 480 μmol/L,就得考虑服药、降尿酸。

  如果医生评估后认为「无心血管危险因素」,那么在血尿酸 > 540 μmol/L 时,应开始服药降尿酸。

  3. 其他情况,要注意复查

  不满足以上情况、没达到用药标准的朋友,也不能掉以轻心,需要注意改善生活方式、复查血尿酸等,如果出现尿酸增高或其他异常时就得考虑服药治疗。

  

福州中德骨科医院

 

  图片来源:网络

  不用吃药的,要调整生活方式

  对于尿酸高,但经医生评估后认为暂时不用服药的,应注意调整生活方式「管住嘴,迈开腿,降体重,多喝水,禁酒饮」。

  管住嘴,包括限制高嘌呤、高果糖食物。迈开腿,也就是注意运动,运动对降尿酸有好处。

  肥胖的人常有代谢异常,更容易患上痛风、糖尿病等疾病,所以减肥、控制体重也是有益的。

  充足的饮水能帮助尿酸排泄,但酒精饮品会影响尿酸的代谢,甚至诱发痛风。

  除了注意生活方式调整,尿酸高的朋友还有注意定期体检,复查血尿酸、血糖、血压、血脂等。这样才能掌握自己的健康情况,及早发现疾病加重的情况。

  尿酸高、痛风,吃什么药比较好?

  治疗高尿酸、痛风的药物可以大致分为三大类:

  一是降尿酸的药物,如别嘌醇、非布司他、苯溴马隆等;

  二是痛风发作时止痛的药物,如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

  三是碱化尿液的碳酸氢钠片等辅助降尿酸的药物。

  人不同,体质、病情也不同。同一种药物,在不同人身上起到的疗效、产生的「副作用」也不同。比如,别嘌醇和非布司他都能降尿酸,但对于肾脏功能不好的人非布司他就更好,但价格比别嘌醇贵。

  所以,没有比较好的药,只有较适合的药。医生只有分析个体病情和血尿酸、肝肾功能等结果后,才能知道哪一种药较适合。

  在服降尿酸药的,要注意下面三点

  1. 吃药也不能忘了调整生活方式

  有的朋友会觉得,既然都在吃药了,尿酸肯定能降下来,痛风肯定能控制好。

  其实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痛风的病因还不是特别明确,但目前研究认为高嘌呤饮食、肥胖、酗酒等都和痛风发病有关。

  吃药的同时,积极调整生活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

  2. 尿酸降到正常值,还不够

  尿酸降一点或降到 420 μmol/L,并不意味痛风控制好了。

  对于没有痛风石的,要把血尿酸降低到 360 μmol/L;有痛风石的则要降到 300 μmol/L。只有这样,才能可能让已经形成的尿酸盐结晶溶解、避免痛风石及肾脏损害等。

  3. 尿酸降到目标值后,还不能停药

  很多病友在尿酸降到目标值后,欣喜若狂地就把降酸药停了,结果没过多久尿酸又升起来了,痛风又开始发作了。

  当尿酸降到目标值后,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继续按原来的剂量用药,如果尿酸能够持续达标,可在医生的监督下,考虑减少药量。

微信二维码

地址:福州市六一北路171号 版权所有:福州中德骨科医院

急诊电话:0591-86251881 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部分内容及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不做诊疗依据,详情以咨询在线医生为准!

网站备案号:闽ICP备16013431号-1

(闽-榕)医广【2024】第01-25-03号